教學反思是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是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是強調“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對教學活動全過程的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進行反思,但主要是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際操作的反思,因為它是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學反思按教學進程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F結合人教版化學必修1中“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第一課時)為例談談我的看法。
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后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我在教學前做以下四方面反思:
起點即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只有起點合適,才有利于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才肯學。起點過低,學生沒興趣,不愿學;起點過高,學生聽不懂,不會學。新課導入是關鍵,開始時準備按照教材順序,經過反思,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一個小故事導入,由故事中的問題遷移到生活中的事例,進而引出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這樣會使學生學起來更輕松,不但起到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果,還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
重點即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一節(jié)課內,首先要在時間分配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引導啟發(fā)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講中有重點,才能使整個一節(jié)課有靈魂。物質的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單位為摩爾,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量。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在探究過程時,我通過展示一杯水里水分子數量,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能力,從感性上對物質的量有一定的理解并加深印象。
難點即化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它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經過反思,為了突破難點,我舉了一個購買蘋果的例子,與物質的量進行類比,既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化學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也要通過一定的強化練習才能掌握。另外,高一學生還具有好動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學設計時要把訓練當作一條主線,自始至終地講講練練,練練講講。經過反思,整節(jié)課設計為探究式學習,講解例題,鞏固練習。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主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做到教活“學案”,靈活調控,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教學中反思內容包括:
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就算不上“主體”。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一切都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交流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具體體現。課堂上,教師只有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huán)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才能與同學、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開始時,我允許同桌間互相交流,發(fā)現有的是各別同學關系不好,有的是知識面差距過大,造成不能很好的交流,于是我又允許以前后桌為單位交流,使學生能夠互相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以及能否并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獲得知識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跟進、投入,每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fā)展。在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yōu)等生吃得飽”,讓“學困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得其所,從而使不同的學生在化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本節(jié)課要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探究所學內容,學生由于受到年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及所學知識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將知識整理、歸納,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利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來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學生能從實際事例、直觀圖形感受到物質的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化學興趣,親自體驗化學知識的來源,并從中分析、歸納、得出一般結論。將來源于實踐的知識又上升到理論,學生能比較輕松、自如地在有趣的實踐活動中將問題一步步分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后反思,即有批判性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fā)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將實踐經驗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過程。教學后反思內容包括:
它可以是教學設計的奇思妙想,靈機一動;也可以是教學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舉;還可以是師生交流的精彩發(fā)言,火花呈現……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以后借鑒。本節(jié)課我認為最成功之處就是運用水的形象案例來探究抽象的物質的量,這樣不但課堂上能很快理解化學概念的實際意義,而且延伸到課后作業(yè)等各方面。
對教學過程中的節(jié)外生枝,要進行系統(tǒng)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反思,使今后在教學中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如這節(jié)課過于追求學生自主探究,造成本節(jié)課前松后緊。
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種“想法”要比自己平時想的要高明得多。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一節(jié)課下來,應思考:除了上述提到的問題外,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教法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知識點上有什么新發(fā)現?解題的諸多誤區(qū)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guī)律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再講授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并將其記錄下來,可以成為今后教學的材料養(yǎng)分。
總之,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后要及時做好記錄。教師必須記住,教學的探索創(chuàng)新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才能常新,善于捕捉靈感的火花,勤于動筆。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同時還要經常查閱、翻看有關教育理論的書籍,以便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從點滴的小收獲中悟出教育理論的大道理,形成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再回到實踐的過程中。只要我們堅持不斷地總結學習,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教學資料,還能逐步把自己磨練成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科研型教師。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brjzjx.com)整理發(fā)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