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標志,以多媒體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是教育現代化的技術基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將對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產生巨大的影響,它不僅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而且可以促進教育觀念、教學思想的轉變。通過人機交互,信息共享,不僅可以大大拓展教師和學生的視野,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將不僅是使學生而且也使教師在全方位地接觸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過程中,增強繼續(xù)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對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
1要深刻領會發(fā)展教育技術是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覺從戰(zhàn)略高度推動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1978年4月,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制定加速發(fā)展電視、廣播等現代化手段的措施,這是多快好省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重要途徑,必須引起充分的重視”;以后他又要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指示“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這些指示不僅是小平同志積極倡導發(fā)展電化教育的重要指示,也是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偉大戰(zhàn)略家的眼光,將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融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之中,深刻揭示了科技、教育同現代化建設的辯證關系。
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要求教育既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又要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不斷進行變革,逐步實現其自身現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體制、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模式等方面的現代化。同志的闡述對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第一次從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充分肯定發(fā)展教育技術的作用,這就奠定了教育技術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同志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積極關注各種先進媒體的應用,如:計算機教學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教育體制、課程體系、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的變革所產生巨大影響。在計算機還沒有開始進入普及的時候,他就要求“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這充分體現了小平同志“我們已經承認比國外落后了”,就“必須下定決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談”的思想。
今天,我們學習同志的教育理論,首先應該從戰(zhàn)略高度,認識發(fā)展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地、努力地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在各領域、各學科的應用和研究。
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必須充分借助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教育技術。那么,到底什么是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信息技術、電化教育又有什么關系?本人認為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信息的大量產生和快速傳遞是20世紀的基本特征之一。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的成熟階段。現在仍處于由工業(yè)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中。被看作這種轉變的兩大技術杠桿的“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同屬于現代信息技術范疇。
對什么是“多媒體技術”,說法很多。一般認為,綜合運用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信技術等來集成和傳播多種媒體信息的技術,就是多媒體技術?!岸嗝襟w”主要指文本、圖形、聲音、靜止圖像、活動圖像和動畫等。
現代信息技術,目前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衛(wèi)星廣播電視技術、遠程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
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形成了現代教育技術。諸如電化教育、語言實驗室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輔助設計、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遠距離教學、網上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學、虛擬現實仿真教學以及現代教學設計、現代媒體教學法等都是現代教育技術。他們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氣象和新的格局。
“電化教育”名稱從20世紀30年代正式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我國電化教育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隨著對“電化教育”實踐與理論探討的深入和信息時代的到來,“電化教育”內在的局限性及與時代的要求難以適應性,已越來越明顯?!半娀逃毕颉艾F代教育技術”過渡是歷史的必然性。在我國,電化教育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定義是:“電化教育”是根據教育理論,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并與傳統(tǒng)教育媒體恰當結合,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充分發(fā)揮各種感官的功能,以實現最優(yōu)化的教育活動。
可以說在教育實踐中,人們對電化教育的理解也已經涵蓋了現代教育技術實質,但我國“電化教育”在國際系統(tǒng)中往往使人困惑和誤解,隨著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如全球網絡教育的風靡),國內外同仁越來越迫切要求盡快將“電化教育”改為通用的名稱—“現代教育技術”。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我國電化教育的發(fā)展變化,另一方面也便于進行國際交流。
人類教育技術在漫長發(fā)展歷程中,已經歷了口語技術、文字技術(約產生于公元前350。年)、印刷技術(約產生于7世紀初)、電子視聽技術(約產生于20世紀初)、多媒體網絡交互技術(約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五個發(fā)展階段。從廣義上講,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由來已久,有的學者認為,人類早期的語言教學和后來的直觀教學亦應被看作是教育技術應用和發(fā)展的兩個階段?!敖逃夹g”是一個通用概念,任何時代的“教育”都有其“教育技術”,只是“技術”的含量和水平有高有低而已。
本文所講的“教育技術”不是上述廣義上的“教育技術”,而是指20世紀初來源于美國的“教育技術((educationaltechnology)一詞。
從19世紀來到20世紀初至今,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一系列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和工具的發(fā)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現代化的道路,學生有了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與信息獲取方式,這被稱為第四次革命。每次革命中我們都可找出物化形態(tài)的技術和智能形態(tài)的技術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證。但是這樣來探討教育技術和基本內容也未免太寬泛了。于是,人們習慣上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來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教育技術稱為現代教育技術。即“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的設計、開發(fā)、使用、評價和管理,以促進學與教的優(yōu)化的理論與實踐。
“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是現代教育理論,它要求綜合運用人本主義、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建構主義等各種流派的學習理論?!艾F代教育技術”中的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包括音像技術、衛(wèi)星通訊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的具體操作內容包括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fā)、使用、評價和管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一般目標是促進學與教的優(yōu)化,其最高目標是實現在一定條件下的學與教的最優(yōu)化。
而在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aect)發(fā)表了教育技術的新定義,該定義指出:“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逼渲袑W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則包括“將音像技術、電子出版技術應用于教育與教學過程中的開發(fā)研究,基于計算機的輔助教學技術(cai和icai)的開發(fā)研究以及將多種技術加以綜合與集成,并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的開發(fā)研究”。
很明顯,在音像技術中,理應包括投影、幻燈、錄音、錄像等技術。原教委電化教育辦公室《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工作實施意見》中對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的內容早就給了科學的、全面的界定:“在實驗中,要鞏固和發(fā)展以投影和音像技術為基礎的課堂多媒體優(yōu)化組合教學;充分利用現有的廣播電視教育節(jié)目資源;積極發(fā)展計算機教育及輔助教學,推動電腦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實驗研究交互網絡在學校教學中的應用,以及進行有關虛擬現實的研究實驗工作”,并在《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課題指南》中開列了大量以投影、幻燈、錄音為實驗媒體的實驗課題。這就再也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投影、幻燈、錄音、錄像是現代教育技術應有之義。
由此可見,“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技術”雖然名稱不同,但概念的內涵、基本思想都相同,即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為研究對象,以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應用、評價和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內容。它們都注重探討那些與現代科學技術有關的學習資源和現代與教的最新科學理論和方法??梢哉f,沒有現代的音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系統(tǒng)理論就沒有今天的教育技術。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傳統(tǒng)的教育技術和現代的教育技術之分。有人把音像媒體作為“傳統(tǒng)教育技術”,而把多媒體及網絡技術作為“現代教育技術”,那也許是他把教育技術等同于媒體的緣故。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教育技術”或“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概念的范疇也在不斷擴展,只有深刻領會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才能推動現代教育技術的健康發(fā)展。
知識經濟呼喚教育現代化。教育實現現代化,教師隊伍現代化是當務之急。如何建設一支新型的現代化教師隊伍,本人認為廣大教師要更新觀念,有搶占“制高點”的意識;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和業(yè)務素質,有自我發(fā)展的能力;要勤學苦練,有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本領。
現代化教育技術之所以被稱作是教育發(fā)展的“制高點”,是因為它是信息時代國際人才激烈競爭的迫切需要?!邦I先一步就將領先一個時代”、“采用最新技術就容易實現超越”。就像燕汽機的發(fā)明使用帶來工業(yè)革命一樣,以多媒體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將帶來知識的革命,廣大教師在真正地認識搶占“制高點”的重大意義和歷史責任,要有一種緊迫感、危機感,奮不顧身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教育觀念變革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育者對信息技術的接納。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在教育學中的廣泛應用,不單純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認識時代特征而產生的觀念的認可。事實說明,教育者已經充分感受到信息時代的降臨,看到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性。這是教育觀念變革的第一步。二是教育指導思想的變革。傳統(tǒng)教育思想包括對教育要素、教育結構、教育模式的看法,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基于現代教育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正在形成。信息時代由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絡帶來的信息交流,要求每個人都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夠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選有用的加以利用,這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學習的問題.用同一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人才的應試教育顯然無法承擔這種重任,因而,時代對人提出新要求的結果必須會引發(fā)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變革,即向素質教育轉軌。教師要掌握現代化教育思想理論,促進“角度”的轉換,即由知識的權威者,知識的傳遞者轉換成知識的組織者,學習的促進者。樹立起現代化的教育觀。
這是教師在信息技術時代中必備的條件和基本功。面向21世紀的教師只有以“精”、“深”來構造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大廈,要有雄厚的人文科學功底,諸如哲學、文學、心理學、倫理學、天文地理等現代社會與自然科學諸素養(yǎng)便是教師博大精深大廈的根基,也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決定性因素。而教師人文科學知識的獲得又主要是靠平時的刻苦鉆研與辛勞積累,只有天長日久的不斷積累,及時地“充電”,不斷更新知識,廣納最新動態(tài)信息,課堂上方能如魚得水,才能出奇制勝。
信息時代新知識、新事物、新行業(yè)及一切可能性隨時隨地都在大量涌現,面對迅速變化的實踐熱點和迅速老化的舊知識,要想跟上這個社會并自由地生活和工作,隨時都有必要學習,因為“比你的競爭者學習得快的能力也許是唯一能保持競爭優(yōu)勢”,教育存在的深刻必要性就決定了教育將走向終身化,終身教育應有三個含義:第一,人的一生中隨時都有必要學習新知識,培養(yǎng)新技能.25歲前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發(fā)展的需要。第二,信息技術為各個年齡段都提供了相應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內容。第三,掌握學習方法。這是更重要的。只有學會了學習,才可以在變動不居的社會和知識中立于不敗之地,在信息時代學會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掌握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能即時和大量獲取信息與培養(yǎng)技能的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現代教育技術只有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潛能發(fā)展。陳至立同志在為《中國教育報》“制高點—現代教育技術”專版撰寫的《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育教學與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要求”。
教師要消除對教育技術的神秘感和畏懼心理,糾正只把計算機作為課程和打字工具的偏見和誤解,認識發(fā)展多媒體教育的深遠意義,努力掌握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技能,成為新時代的新型教師。本人認為廣大教師要逐步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以視聽技術為主的教學技術,如投影、幻燈、錄音、電視錄像等視聽設備的操作以及教材的編制、使用技能。
(2)掌握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如多功能多媒體教室的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利用數字音像技術進行信息的采集、處理、傳遞、存儲等技術。
(3)掌握基于網絡技術的多媒體網絡教學技術,這是更高一級的應用技術。如校園網、地區(qū)網絡、因特網等互聯網在教學中的應用技術。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brjzjx.com)整理發(fā)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