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討中醫(yī)護理干預輔助小兒推拿治療脾失健運型小兒厭食的療效。方法 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的124例經中醫(yī)辨證為脾失健運型小兒厭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對照組僅限于此,研究組接受中醫(yī)護理干預輔助小兒推拿。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癥候改善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 兩組治療前的主癥總積分、次癥總積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的主癥總積分、次癥總積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的主癥總積分、次癥總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6.77%)明顯高于對照組(88.71%)(P <0.05)。結論 中醫(yī)護理干預輔助小兒推拿對脾失健運型小兒厭食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yī)護理干預小兒推拿 脾失健運型 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癥是一種慢性消化功能紊亂綜合征,多發(fā)于1~6歲小兒,主要癥狀為患兒長期食欲減退或消失、食量減少,為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嚴重者可導致營養(yǎng)不良、貧血、佝僂病及免疫力低下,對兒童生長發(fā)育、營養(yǎng)狀態(tài)和智力發(fā)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且患兒易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在我國幾乎占兒科就診總數的5%~7%,年齡集中在1~6歲,且獨生子女的發(fā)病率相對更高[1-3]。小兒厭食癥的病因復雜,與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脾胃功能下降、喂養(yǎng)不當、飲食不節(jié)、胃腸疾病及感染、有效礦物質元素低下、微量元素失衡、甲狀腺激素低下、血清瘦素水平下降以及情緒等多種原因均有關系[4-6],治療起來難度大。中醫(yī)推拿對小兒厭食癥具有獨特的療法,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yī)護理干預輔助小兒推拿治療脾失健運型小兒厭食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124例經中醫(yī)辨證為脾失健運型小兒厭食患者,排除標準:(1)有嚴重心、肝、腎、肺、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2)重度營養(yǎng)不良者。(3)因神經性厭食癥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厭食者。(4)有推拿禁忌者。隨機分為兩組各62例,研究組男35例,女27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4.47±1.92)歲;對照組男37例,女25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5.02±1.17)歲,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7]:(1)患兒見到食物不貪吃,偏食挑食,進食量明顯不足正常食量1/3。(2)患兒病史連續(xù)超過1個月,同時有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者喂養(yǎng)不當史。(3)患兒體質量近期無明顯增長,甚至有所降低,生長發(fā)育明顯較同齡出現遲緩。中醫(yī)診斷標準:患兒可見:面色少華、食欲不佳、形體偏瘦、納呆拒食、大便失調、舌質紅而舌苔薄黃、口苦咽干,泛酸,脈象細而弦、全身狀態(tài)可,沒有其他身體不適。
1.3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患兒年齡超過1周歲且小于7周歲。(3)患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4)無合并其他疾病。排除標準:(1)患兒先天存在腸道及藥物疾病引起的厭食。(2)合并先天性心臟病或較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3)合并貧血或者佝僂病。(4)對本研究無法配合。
1.4 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以健胃消食片(生產廠家:江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0.5 g×36 s,生產批號:國藥準字Z36021464)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對照組給予培養(yǎng)良好喂養(yǎng)方式、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方式,同時向家屬講解小兒厭食的病因、治療等,講解科學喂養(yǎng)知識。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取中醫(yī)護理干預聯(lián)合小兒推拿治療,方法:捏脊將患兒置以俯臥位,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指向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起皮下脂肪層,從長強(尾骨部)向上提捏至大椎穴。每捏3次提起脊背皮膚1次,重復3~5遍。腹部推拿將患兒置以仰臥位,將手放置于患兒腹部,并以臍部為中心作掌揉法順時針方向揉腹3~5 min,之后再沿結腸走向作掌揉法,持續(xù)3~5 min,最后用拇指點揉中脘、天樞1~3 min。點揉足三里讓患兒仰臥并雙下肢伸直,用拇指指腹放于患兒的一側足三里處,點揉1~3 min,同理再操作對側。點揉脾俞胃俞穴將患兒置于俯臥位,用食指、中指分別放置于脾俞、胃俞處,點揉1~3 min。然后輕撫患兒背部。以上方法根據療效每次治療30 min,連續(xù)治療1~2周。小兒推拿通過促進胃腸的經氣循行,從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胃腸蠕動功能,調節(jié)陰陽平衡,對治療厭食癥有很好的療效。中醫(yī)護理干預:制定個體化的中醫(yī)特色健康教育處方,理論部分包括小兒厭食的相關知識、推拿的原理方法等、中醫(yī)食療、日常生活起居指導等。實踐部分包括通過圖片、PPT等方式向家屬介紹推拿的方法,幫助家屬提高對推拿的認知,提高家屬依從性。耐心傾聽患兒家屬的主訴,詳細為其答疑解惑。指導家屬保持情緒放松,配合醫(yī)師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如微量元素缺乏、胃運動功能障礙等。了解家屬有無挑食或偏食習慣,若有則要摒棄不良習慣,為孩子樹立榜樣。同時告知家屬避免采取哄騙、打罵等方式強迫患兒進食,為患兒提供輕松的進食氛圍,鼓勵患兒參與到做飯過程中,如幫助父母摘菜、洗菜、淘米等,提高患兒的進食興趣。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胃功能尚不完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相對較弱。但眾多家長為急求補充營養(yǎng),使小兒養(yǎng)成睡前喝奶的習慣。因為睡覺時臟器處于休眠狀態(tài),若在這時喂養(yǎng)患兒乳制品,易造成消化不良,影響食物吸收,損傷脾胃。喜好零食是打亂患兒正常進食的另一關鍵因素。由于家長嬌慣,不少患兒有愛吃零食的習慣,到飯點時便抗拒進食。零食中甜食、油炸膨化食品、辛辣食品均屬易生濕熱之品,長期進食易滋膩脾氣,助濕生熱,久而久之,患兒自然食欲下降。若患兒在進餐時間抗拒吃飯,家長應注意避免強迫進食或訓斥,小兒受到驚嚇會出現緊張、哭鬧等情緒,愈加抗拒進食,形成惡性循環(huán),久而不愈。為了讓厭食患兒的脾胃功能恢復,粗糧和蔬菜是餐桌上的不二之選。玉米、小米等富含有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蔬菜中不僅富含大量的維生素,能提高小兒免疫力,而且含有鈣、鐵、鋅等礦物質,可有效調節(jié)人體酸堿平衡。與此同時,蔬菜中纖維素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和腸道蠕動,增加患兒食欲,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在食療上,可指導家屬為患者制作山楂陳皮麥芽粥(大米100 g、山楂5 g,炒麥芽30 g、陳皮5 g、冰糖適量),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等功效。在日常生活起居方面,指導家屬多帶患兒進行戶外運動,體育鍛煉是改善厭食的另一關鍵要素。適當戶外活動能調動人體的氣血運行,不僅能增加患兒的自身抵抗力,增強免疫力,而且能促進胃腸運動,增加胃動力。此外,中醫(yī)認為憂思傷脾,思慮過度或緊張焦慮情緒自然會擾亂脾胃功能,若患兒平素酷愛電子產品,愛玩電子游戲,或養(yǎng)成吃飯看電視的習慣,則脾胃消化功能亦可受到影響,進而使食欲減退。因此家長應該督促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改善不良習慣。
1.5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兒的癥候進行積分,主癥:(1)食欲:正常計0分;食欲稍差計2分;食欲差計4分;食欲很差計6分。(2)進食量:正常計0分;進食量減少1/4計2分;進食量減少1/3計4分;進食量減少1/2計6分。(3)進食時間:少于20 min計0分;21~35 min計2分;36~50 min計4分;超過51 min計6分。次癥:(1)面色:紅潤,有光澤計0分;面色無華計1分;面色無華、唇色淡計2分;面色萎黃或蒼白、唇色淡計3分。(2)大便:大便成形,每1~2天1次計0分;大便略溏薄或干燥計1分;大便溏薄計2分;大便溏薄,夾不消化食物,且次數改變計3分。(3)精神:精神較好計0分;較神疲,不喜多動1分;神情疲乏計2分;精神淡漠,懶言少語計3分。判斷臨床療效,分為治愈(治療前后癥候積分減少超過95%)、顯效(治療前后癥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治療前后癥候積分減少30%~70%)和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總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主癥總積分、次癥總積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主癥總積分、次癥總積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總積分比較(分,±s)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痊愈2 8例(45.16%),顯效19例(30.65%),有效13例(2 0.9 7%),無效2例(3.2 3%),總有效率96.77%;對照組痊愈21例(33.87%),顯效20例(32.26%),有效14例(22.58%),無效7例(11.29%),總有效率88.71%,研究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引起小兒厭食癥的原因較多,許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厭食的表現,其中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腸炎、急慢性肝炎、長期便秘等尤為明顯。維生素A或維生素D中毒也表現有厭食。許多藥物如紅霉素、氯霉素、磺胺類藥物等也可導致厭食鋅缺乏常表現有厭食,某些內分泌素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激素相對不足也可表現厭食。此外,喂養(yǎng)不當也是引起患兒厭食的重要原因,該情況城市尤為明顯。厭食癥對患兒的生長發(fā)育有嚴重影響,輕者可導致患兒消瘦、營養(yǎng)不良,重則可致患兒水腫、佝僂病、心臟功能減退乃至猝死等。有研究表明,小兒厭食癥是富裕社會兒童的一個主要攝食障礙性問題[8-10],國外兒童飲食問題的發(fā)生率達到12%~34%[11-14],而在我國小兒厭食癥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升,城市兒童的發(fā)病率高于農村[10]。小兒厭食癥不易治療,西醫(yī)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原則,但療效不一。
中醫(y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脾胃常虛弱,小兒厭食癥的原因與飲食習慣脫不了干系,許多家長往往對兒童較為嬌縱,平日經常喂食一些膏粱厚味,諸如肉、蛋、奶、甜食等,長此以往不但增加脾胃的負擔,削弱脾胃的運化,而且干擾患兒食欲,阻礙營養(yǎng)吸收。推拿法是中醫(yī)特色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平衡陰陽、調理氣血、扶正祛邪等作用[15-18]。據統(tǒng)計,小兒推拿術可用于治療兒童15類148種病癥,其中消化性疾病排在第2位,而小兒厭食排在消化性疾病中的首位[19-22]。捏脊療法是連續(xù)捏拿脊柱部肌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本療法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為突出。捏脊的具體操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另一種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也可延至風府穴。實施推拿時患兒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務使患兒臥平、臥正,以背部平坦松弛為目的。該推拿方式操作簡單,無須特殊的設備與器材,且痛苦小,可減輕患兒的畏懼心理,容易被患兒接受。
本研究運用辯證補瀉原則掐手足經絡穴位,能夠運脾、補胃;推脾土可健脾和胃消食;逆運內八卦能健脾益氣、和胃消食;推三關能行氣、溫陽,提升陽氣[23-25];開旋璣可寬胸理氣;揉腹能夠直接促進胃腸蠕動;捏脊可刺激督脈與膀胱經,能夠調整臟腑、平衡陰陽;足三里是足陽陰胃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按揉此穴能夠調理脾胃,并增加機體免疫。全套推拿手法起到了調節(jié)、運化中焦脾胃樞紐的作用。同時配合中醫(yī)護理,以中醫(yī)思想為患兒家屬提供飲食、起居等方面的信息,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主癥總積分、次癥總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96.77%,明顯高于對照組88.71%。
綜上所述,中醫(yī)護理干預輔助小兒推拿對脾失健運型小兒厭食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fā),一個權威專業(yè)的學術論文發(fā)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中醫(yī)護理干預輔助小兒推拿治療脾失健運型小兒厭食的療效觀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