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分析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試驗選取的140例心力衰竭患者均來自于本院,納入時間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根據(jù)隨機雙盲法分組,各70例。其中,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生活護理、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用藥護理等方法 ;干預組則在其基礎(chǔ)上聯(lián)合應用心理護理措施,對比兩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與臨床療效。結(jié)果 所有患者護理前pro-BNP、LVEF、6-MWT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干預組pro-BNP、LVEF、6-MWT分別為(523.50±39.81)ng/L、(54.04±5.87)%、(470.18±49.07)min,對照組分別為(819.62±73.30)ng/L、(46.93±4.70)%、(371.64±38.96)min,干預組患者pro-BNP明顯低于對照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6-MWT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干預組治療有效率為95.71%,對照組為85.7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jié)論 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心理護理可綜合評估患者心理狀況,了解患者情緒與心理變化,及時提供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積極促進心功能恢復正常,值得推廣應用。
關(guān)鍵詞:心力衰竭心理護理 心功能 改善作用
心力衰竭是心臟疾病發(fā)展的終末期,主要是由心臟舒張功能、收縮功能障礙導致靜脈回心血量全部排出心臟,靜脈系統(tǒng)血液淤積,動脈系統(tǒng)血液灌注缺乏所引起的心臟循環(huán)障礙癥候群[1]。該癥候群主要特點為腔靜脈淤血、肺淤血,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下肢水腫、食欲缺乏及呼吸障礙等。當心力衰竭發(fā)作時,患者通常表現(xiàn)為體液潴留、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心力衰竭嚴重者極易休克,降低生存率。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利尿、擴張血管、強心、治療原發(fā)病等措施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對癥治療,但因多數(shù)患者具有治療依從性差、病程長等特點,導致療效往往欠佳。綜合治療方案可有效改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但經(jīng)臨床治療發(fā)現(xiàn),部分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在經(jīng)綜合治療后仍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預后往往較差,因而需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2]。對于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給予一定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意義[3]。以往,在臨床對癥治療時多給予常規(guī)護理,以此幫助患者改善心力衰竭癥狀,減輕心臟負擔,但對患者心理需求的重視度不高[4]。心理護理是當前臨床常用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能根據(jù)患者心理與情緒變化,選擇科學的干預措施,合理疏導患者負面情緒,對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意義[5]。本試驗選取14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析心理護理對其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試驗選取的140例心力衰竭患者均來自于本院,納入時間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根據(jù)隨機雙盲法分組。對照組70例中男女患者數(shù)量比例為42∶28;心力衰竭原因:風濕性心臟病19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1例、冠心病32例、擴張型心肌病7例、其他1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59.53±6.15)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26±1.64)年。干預組70例中男女患者數(shù)量比例為40∶30;心力衰竭原因:風濕性心臟病17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0例、冠心病34例、擴張型心肌病6例、其他3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0.12±6.21)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34±1.69)年。兩組患者性別、心力衰竭原因、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語言溝通能力以及聽說讀寫能力均正常者;患者及家屬知情護理內(nèi)容,且自愿簽訂護理同意書;意識清醒、智力和精神正常者;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心臟檢查均符合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者[6];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者。(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臟疾病、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者;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代謝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功能異常者;具有嚴重外傷、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者;需要哺乳或已經(jīng)懷孕者;病例資料信息缺少者;脾胃、肺部、肝腎等器官器質(zhì)性病變者[7];甲狀腺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1)生活護理:叮囑患者臥床休息,減輕心臟負荷,減慢心率,每日定時清潔、消毒病房,告知患者根據(jù)天氣變化適當加減衣物,營造安靜、舒適環(huán)境,注意室內(nèi)光照柔和、空氣清新,加強對長期臥床患者的皮膚護理,每日按摩下肢、局部受壓皮膚2次,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患者適量主動運動,或進行輕體力工作,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密切監(jiān)測患者呼吸頻率、脈搏、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體征。(2)健康宣教:對患者、家屬進行心力衰竭相關(guān)知識教育,講解心力衰竭形成原理、病因、臨床癥狀、并發(fā)癥、治療內(nèi)容等知識,并告知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對疾病的影響,叮囑家屬觀察、記錄患者每日排尿次數(shù)、尿量等。(3)飲食護理:為患者、家屬介紹合理膳食重要性,督促家屬觀察患者每日飲食,飲食以高蛋白、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嚴格控制鈉鹽攝入量≤6 g,注意蛋白質(zhì)補充量,叮囑患者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避免便秘加重心力衰竭癥狀,使用排鉀利尿劑時需適量補充含鉀食物,適量攝入鹽分;對于便秘者,指導家屬定時按摩患者腹部,促進胃腸蠕動,必要時可使用腹瀉劑或開塞露。(4)用藥護理:嚴格按照醫(yī)囑用藥,為患者及家屬介紹藥物藥理學知識、使用方法、長時間用藥目的、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使用利尿劑時,叮囑白天用藥,觀察、記錄患者是否體質(zhì)量減輕、有無高尿酸、有無低血鉀,使用洋地黃類藥物時,測量患者用藥前后癥狀與心率。
1.3.2 干預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chǔ)上,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入院后,綜合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告知其血脂、血壓、血糖與心力衰竭之間的關(guān)系,并告知其治愈成功的病歷,加強患者治療信心,并定時詢問患者身心感受,根據(jù)患者及家屬要求及建議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家屬多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定期邀請療效好的病友現(xiàn)身分享經(jīng)驗,讓患者體會到親情、友情的溫暖,同時耐心傾聽患者與家屬的提問,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答,引導患者保持樂觀、積極心態(tài)主動配合臨床醫(yī)護工作。此外,鼓勵患者宣泄負性情緒,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加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
1.4 評析指標
檢測、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心功能指標,其中包括血腦鈉肽前體(pro-BNP)、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6 min步行距離試驗(6-minute walk test,6-MWT)。pro-BNP:抽取患者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3 m L,保存在無抗凝劑的干燥試管內(nèi),按照3 000 r/s速度進行離心,10 min后采集上層清液,再保存于-20℃冰箱內(nèi),采用全自動血球分析儀按照試劑盒完成檢測。LVEF: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量。6-MWT:試驗前需讓患者坐在椅子上休息15 min,告知患者根據(jù)自身體能確定步行速度,叮囑其不可跑跳、說話,然后指導患者站在起點開始行走,計時6 min,測量6 min行走距離。根據(jù)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確定護理效果,標準如下[8]。顯效:患者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緩解,心功能達到Ⅰ級或改善≥Ⅱ級;有效:患者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心功能達到Ⅱ級及以上或改善≥Ⅰ級;無效:患者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無變化,心功能無改善或惡化,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患者總數(shù)×100.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經(jīng)SPSS21.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整理,計數(shù)資料檢驗行χ2,用百分數(shù)(%)描述計數(shù)資料,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對比,用均數(shù)±標準差(±s)描述計量資料,待P<0.05時,對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所有患者護理前proBNP、LVEF、6-MWT對比差異未呈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pro-BNP有所降低,明顯低于護理前,LVEF有所提高,明顯高于護理前,6-MWT有所延長,明顯長于護理前,且干預組患者pro-BNP明顯低于對照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6-MWT明顯長于對照組,組間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s)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干預組患者治療顯效46例、有效21例、無效3例,治療有效率為95.71%,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32例、有效28例、無效10例,治療有效率為85.71%,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成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3 討論
心力衰竭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損傷,導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而發(fā)生的心臟循環(huán)障礙癥候群,為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階段,預后較差。心力衰竭是心臟疾病終末階段常見的病癥,具有反復發(fā)作、病程長、進展快、預后效果差的特點。其發(fā)病原因主要包括各種心血管疾病、炎癥、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心肌病、心肌梗死、感染、嚴重心律失常、藥物作用、心臟負荷過大、激動情緒、過度活動等[9-10]。當心力衰竭發(fā)作時,患者多存在肺淤血、腔靜脈淤血,且伴隨著體液潴留、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患者極易出現(xiàn)肺水腫、心源性休克等情況,進而可能導致患者產(chǎn)生消極、悲觀、抑郁等不良情緒,最終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生存質(zhì)量[11-12]。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激素的過度增強密切相關(guān),這種過度的增強會導致心肌細胞水平的重塑和心肌的纖維化,從而加重心肌的損害。因此,抑制與心室重塑有關(guān)的刺激因素可治療心力衰竭,改善心肌的生物學功能[13]。
臨床通過實施綜合治療來改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對預后的判斷仍不夠準確。因此,采取相應措施早期評估老年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情況,篩選出預后不良高危病例實施針對性干預,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有一定幫助。目前,臨床已發(fā)現(xiàn)多種血清學指標與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癥狀及病情進展有關(guān)。血清NT-pro BNP、LVEF水平可有效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情況,有助于早期診斷及病情程度評估,是診斷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指標。NT-pro BNP屬于神經(jīng)激素,由心肌細胞合成,主要參與循環(huán)、尿鈉排泄等,可擴張血管,使血壓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當發(fā)生心力衰竭時,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心室充盈壓升高,縮血管神經(jīng)激素系統(tǒng)激活,刺激心室肌細胞合成釋放NT-pro BNP,NT-pro BNP可與縮血管神經(jīng)激素系統(tǒng)形成對抗性調(diào)節(jié),制衡過度應激反應,從而起到代償性的心臟保護作用。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血清NT-pro BNP水平升高與心功能受損程度呈正相關(guān),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是預測心力衰竭的獨立因素[14]。LVEF主要反映左心室收縮功能狀況,其水平降低往往提示左心室收縮功能減退。經(jīng)過積極治療后,LVEF水平可提高,提示心功能尤其左心室功能狀況有所改善,可作為評定心功能狀態(tài)的有效指標[15]。6-MWT是最常見的亞極量運動試驗之一,試驗方法簡單,無創(chuàng)安全,不但可評定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量,還可預測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6-MWT步行距離450 m為輕度心力衰竭,6-MWT步行距離<300 m則提示預后不良[16]。
近年來,國家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導致人們工作競爭力不斷增加,生活壓力日益增大,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逐漸變差,再加上我國人口逐漸趨于老齡化,導致心力衰竭發(fā)病率逐年增長[17-18]。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各器官功能減退,常易合并其他疾病,可與慢性心力衰竭相互交叉,使癥狀表現(xiàn)相對復雜,相互影響,缺乏典型特征,從而導致臨床診治更加困難。因此需要在臨床對癥治療基礎(chǔ)上,給予生活護理、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用藥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服務,加深患者對心力衰竭相關(guān)知識、用藥知識的了解,促使患者主動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引導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時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力衰竭癥狀[19-21]。同時需要應用心理護理,綜合評估患者心理狀況,了解患者情緒與心理變化,及時提供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合理調(diào)節(jié)心理,消除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指導患者勇敢、樂觀面對疾病,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進一步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再次發(fā)作的可能性[22-25]。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所有患者護理前pro-BNP、L V E F、6-M W T對比差異未呈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pro-BNP有所降低,明顯低于護理前,LVEF有所提高,明顯高于護理前,6-MWT有所延長,明顯長于護理前,且干預組患者pro-BNP明顯低于對照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6-MWT明顯長于對照組,而治療有效率95.71%也明顯高于對照組85.71%,組間心功能改善情況與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較顯著,不僅能幫助緩解心力衰竭癥狀,積極促進心臟功能及早恢復正常,保證心血管正常供養(yǎng)供血,還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wǎng)首發(fā),一個權(quán)威專業(yè)的學術(shù)論文發(fā)表知識網(wǎng)。
文章名稱:淺析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
相關(guān)閱讀